Skip to main content
 Web开发网 » 站长学院 » 浏览器插件

被乔布斯称为下意识流水线的“预期理论”,其核心算法一般人告诉他也白搭

2021年11月05日6200百度已收录

  【水伯】《消费者洞察指引》作者,stygoogle创始人;

  移动网络时代唯一壁垒就是认知,周二有约给思想洗澡让认知破壁!

  预期理论

  被乔布斯称为下意识流水线的“预期理论”,其核心算法一般人告诉他也白搭!

  引语:蝎子过河

  某天,一只蝎子要过河。

  对身边不远处的青蛙说:“你过来,我有事跟你商量。”

  青蛙回答说:“请说,我听得清。”

  蝎子:“我想到河彼岸去,但我不会游泳,你背我过去吧。”

  青蛙:“背你过去不是问题,可我不会背你!”

  蝎子很是不解地问道:“人们都说青蛙很仗义啊,怎么事到临头你却退缩了呢?”

  青蛙:“不是这样。背别的小动物可以,只要我可以胜任,但是背你不成。”

  蝎子接着问:“为什么?”

  青蛙:“因为你有个毒钩子,如果我背你到河心,你蜇了我,我就死翘翘了。”

  听了青蛙的话,蝎子哈哈大笑:“你弱智啊,你背我到河中间时我蜇你,你死了我还能活吗?”

  青蛙一想也是,就背起了蝎子。当他们游到河心的时刻,青蛙突然感到背上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,接着便四肢麻木。

  青蛙用最后的力气问道:“你想自杀?”

  蝎子回答道:“谁想自杀啊?我蜇你完全是出于下意识。”

  说完,两个小家伙就都沉入了河底。

  在这个故事里,青蛙开始是对蝎子保持警惕的。换言之,青蛙对蝎子的行为是有预见性的,它预测到了蝎子的行为将会导致的后果。但它放弃了曾经正确的行动设想,错 误地认为:任何动物都会珍惜自己的生命,蝎子蛰我,它就会丧失生命,因此它不会蛰我。但它忘记一个致命的规则:逻辑只是理性条件下的,而下意识往往战胜理性。犹太心理学家、诺奖获得者卡尼曼有鉴于此,提出了预期理论,深刻诠释了人类的种种“非理性”的行为,不是偶然的发挥失常,而是普遍存在的。被乔布斯称为下意识流水线的预期理论堪称真正的“经世之学”,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通。投资、理财、购物、决策、甚至人生规划、政策制定都要用到它。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,原来No Zuo No Die也是一种人类天性!

  一、预期理论,你的下意识流水线

  预期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,又称为你的下意识流水线。它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过程。在编辑阶段,个体凭借“框架”(frame)、参照点(reference point)等采集和处理信息;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(value function)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(weighting function)对信息予以判断。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,它有三个特征: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;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;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。

  预期理论源于丹尼尔·卡尼曼的一个经典实验:

  卡尼曼教授交给受试者100美元,然后拿出一个硬币问:你愿意参加一个游戏吗?我抛硬币,如果头朝上,你就可以再得到100美元,如果头朝下,就把100美元还给我。当然,也可以拒绝和我赌,直接拿100美元走人。

  如果你来参加这个实验,你会如何选择呢。大部分受试者的心理是:来一趟白得100美元,已经很好了,如果赌一下,搞不好空手回去,于是大部分受试都都选择直接拿100美元走人。

  之后,卡尼曼教授又做了另一个实验,每个受试者进来的时候,先给了他们每人200美元,教授还是拿出那个硬币邀请受试者参加游戏,如果硬币头朝上,就可以带着这200美元离开了,如果头朝下,就空手离开。如果拒绝玩这个游戏,会从你身上拿回100美元,然后才会放你离开。

  这时候再想想,如果你参加了这个实验,你会如何选呢。在这个实验中,大部分人选择了赌一把,因为一开始的200美元是已经到手了的,而被人抢走100美元可是相当不爽的,所以大部分人选择了拼一下。

  在卡尼曼教授的这两个实验中,其实受试者只要不参加游戏,得到的就是100美元,而选择赌一把的人,得到200美元和什么也得不到的可能性都是50%,但是,因为采用的方式不同,大家的反应却完全不一样了。

  为什么会这样呢,这其实就是人们普遍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:损失厌恶,也叫沉没成本厌恶。沉没成本,其实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,简单说就是,你以前为一件事花进去的时间、精力、金钱,都是沉没掉的,按说不应该影响你下一步的决策。但是因为你付出过了,所以如果失去了,就会在心理上无法接受,这就是为什么在卡尼曼教授的实验中,如果一开始就得到了200美元的人,就不愿意再付出100美元了。

  因此,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,不愿冒风险;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,容易冒险。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,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。这就是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提出的预期理论的主要思想,即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,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。而且人们的决策并不是完全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。人们在决策时是“有限理性”的,除了金钱数额外,还有更多的“非理性因素”,也就是心理因素在左右着我们的决策。卡尼曼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,也主要是因为他“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,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”。

  二、为什么“预期理论”被称为“你的下意识流水线”

  前面讨论了太多概念,所以这里我们说说人类的生存本能对思维方式的影响,以及由此推演开来,我们为什么需要“下意识流水线”,以适应人的生存本能。

  1、三脑合一理论,爬虫脑,哺乳脑与理性脑

  美国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大脑研究和行为实验室主任Paul MacLean提出“三合一脑”(Triune brain)理论。将人类大脑分为三个功能各异的部分:大脑核区(掌管生理功能的“生理脑”)、大脑边缘系统(控制情绪的“情感脑”)和大脑皮质(用来思考的“理性脑”)。

  1)大脑核区是我们第一个大脑,也是古老的生理脑

  我们的大脑是逐渐发展起来的,大脑核区是我们第一个大脑,也是古老的生理脑。这部分大脑大约在距今二亿到三亿年前已演化形成,其演化程度相似于史前时代进化了数百万年爬虫类的脑,在较低的生命形态例如蜥蜴、鳄鱼和鸟类中同样发现它,经常被称为“爬虫脑”,属于由本能所趋动的脑。爬虫脑演化是为了基本生存,因此其控制生命基本功能,如心跳、呼吸、打架、逃命、占有欲,喂食和繁殖等功能。人体的爬虫脑,和所有爬虫类的大脑,在本质上并无二致,是不受意志控制、冲动,并带有强迫性。

  2)旧脑(大脑旧皮层)——哺乳动物脑——情感脑/感性脑

  大脑发育的第二个阶段,当生物进化到高级动物,除了顾及自己之外,还要顾及和同伴的关系,所以从原始的脑干上又进化出“情感脑”,发展出情绪中枢,以适应合作和群居生活。旧脑(大脑旧皮层)包围覆盖着原始爬虫脑,被称为边缘系统(Limbic system),在老鼠、兔子和马等与人类相近的物种都有,又名哺乳动物脑,与约一亿五千万年前原始哺乳类的演化有关。与嗅觉、内脏活动、情绪反应和性活动有关,使哺乳动物与外界之间具有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互动,沟通外在世界和内在环境。“感性脑”是情绪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掌控中枢,主要掌管情绪(高兴、愤怒、喜悦、痛苦、情绪等)、感性记忆(以情感主导的记忆)与注意力,控制人们的正向(回馈性)和负向(惩罚性)行为。通常把前两个脑(最古老的爬虫脑和哺乳脑)合在一起,并称其为潜意识。

  3)新脑(大脑新皮层)——灵长动物脑——理性脑/认知脑

  第三阶段演化的脑,称为皮质脑,这就是我们的显意识。皮质脑从4万年前便存在,目前依旧持续演化。人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部分,就是最后形成的大脑皮质。大脑皮层掌管人的思维、分析和逻辑,当大脑皮层越多,智力水平越高,思维能力越发达。新大脑是掌管人类一切心智行为的思考中枢,被称为理性脑,主管语言说话、文字写作、计划推理、学习适应、抽象思考等功能,也是整个大脑内最后做分析、规划、整合、协调、决策判断与发号施令最重要的指挥所。正因为新大脑皮质的完整成熟性神经功能,大脑复杂结构与良好功能,完美协调统合谐振的意识涌现机制,才使得人类具有高等心灵智慧、聪明心智反应、丰富创造力,使得人类比其它动物更聪明。

  4)关于大脑的一些数据

  -新大脑,分为对称的两部分,即常说的左右脑,几乎占据了目前人类全脑重量的八成左右,是神经细胞集中的大本营。

  -潜意识占据大脑92%的大小。显意识仅占剩下的8%。所以,和潜意识相比,显意识迷你得多。

  -大脑是人体消耗能量最大的器官。(大脑主要由水(78%)、脂肪(10%)和蛋白质(8%)组成,约占体重的2.1%,成年人大脑消耗人体能量的20%)

  -静止状态时,身体的主要器官——大脑、肝、肾和心脏,消耗占总能量的一半;另一半则是由脂肪组织、消化系统,特别是肌肉所消耗。

  -当人思考的时候,大脑内的数百万个神经元会相互传递信息,并把大脑的指令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。这些神经元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“燃料”。据测算,它们每天会消耗掉肝脏存储血糖的75%,而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%。大脑思考得越多,其神经元需要的葡萄糖就会越多。

  -除此之外,大脑为了生存,每分钟需要0.1卡的热量。当人集中精力玩填字游戏的时候,人的大脑每分钟消耗的能量则是1.5卡的热量。相比之下,人在行走的时候每分钟大约消耗4卡热量,而像跆拳道那样的激烈运动则每分钟消耗10卡热量。

  2、懒惰是人类的本性

  三脑合一,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,替之以系统1(快思考)和系统2(慢思考),并非严格匹配,大体上爬虫脑+情感脑,对应系统1,而认知脑对应系统2。系统1和系统2分别产生快思考和慢思考。这种配合模式使它们的协作非常高效,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。从上面的数据能看出,人脑占的比重不多,但极其消耗能量,同时新大脑又占了大脑的绝大部分,尤其是思考时,消耗的能量巨大。所以懒惰是人类的本性:第一,思考太消耗能量,远古时期能量的摄入有限,所以需要省着点儿用。第二,真遇到紧急情况,去想为什么草会动,为什么会有沙沙的声音,喜欢问为什么的野人,已经被老虎吃了。所以物竞天择,留存下来的,都是警觉的,一听到风吹草动,想也不想先跑了再说的。

  3、当懒惰这个人类的本性,遭遇到VUCA

  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,称之为VUCA时代,易变性,不可预期,不稳定;不确定性,原因与结果与影响均不可知;复杂性,相互交织,信息量巨大;模糊性,不清晰的关系。类似原因与结果与影响均不可知这样的不确定性,让原始的爬虫脑,完全无所适从。现代人的焦虑,源于我们92%的潜意识无法适应快速变幻的时代。

  4、预期理论,你的下意识流水线是为懒人创造出来的

  当你执行一个任务越来越熟练时,需要付出的努力成都就会降低,对大脑的各项研究证明,与想动相关的的活动模式会随着熟练程度的加强而变化,一些大脑区域将不再参与其中。普遍的“最省力法则”不仅适用于体力活,还适用于我们的认知行为。人们往往容易在不确定性面前感到非常不安高度焦虑,因为需要大量调用认知脑,而能不思考就不思考,这是人的本性。系统2,即创造性、可变性较大的部分,同样也是最消耗脑力的活动,不确定性最大的部分。我们没有办法减少或者不思考,能做的是,让系统1的部分,流水线上挂载的活动,尽可能自动化,稳定可靠运行,不去和系统2争夺脑力活动。在流水线上唯一值得消耗能量的,就应该只有创建流水线的过程,以及反馈环节检测出问题以后的排查过程,其他的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,都不应该消耗。流水线绝对是为懒人创造出来的,这是褒奖不是贬义。可以这样说,懒惰是第一生产力,因为这是人类的天性所致,这是几百万年演化出来的动物本能所致。达尔文说过:“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最强壮的,也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。”爬虫脑与认知脑,系统1与系统2,是千百万年来人类适者生存的结果,以期达到最佳的分工合作效果。

  三、预期理论的核心算法:4重价值函数和5种主观概率

  预期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,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,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。预期理论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、有限控制力、有限自利的基本预设的基础上,把行为者的感情因素、心理活动、社会规范、思维定势注入了其决策活动中。在预期理论中,引入了两个新的主观函数:价值函数和主观概率;前者负责评估价值,后者负责评估概率。

  1、4重价值函数

  1)价值函数一:损失厌恶

  损失厌恶是系统1(非理性)自主评估必然包含的内容。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,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超过面对获得的快感。比如这张图:

  这张图是行为经济学一个很新的成果,相比以前的财富边际效用递减理论,这个新模型能更好地描述人们的行为,蕴含了大量有关人类本性的智慧,它主要体现了以下3点信息:

  -曲线的上半部分代表获益,与一般的财富效用曲线相同,体现了敏感性递减的规律。比如:一个年薪50万的人从地上捡到1万元所获得的快乐,与一个年薪3万的人从地上捡到1万所获得的快乐是不同的,后者心理冲击更大。

  -与传统经济学边际理论不同,这个模型存在一个零点,且曲线下方的损失部分也符合敏感性递减规律。比如:一个人某天打麻将输了5万,这时他在5万的基础上又输500时,与他输第一个500时带来的心理感知是完全不同的,后者心理冲击更大。

  -对于大多数人,比起收益,他们更厌恶损失。损失带来的效用往往两倍于同等数量的收益。损失厌恶是行为经济学很有名的观点。但是当大多数人都蠢蠢欲动的时候,就算只剩下万分之一的获利可能,乌合之众仍会前扑后续,共赴风险的盛宴。

  2)价值函数二:确定效应

  在确定的好处(收益)和“赌一把”之间,做一个抉择,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。

  如果你有一个赚100美元的机会,你会选择以下哪个选项?

   A)100%可以得到100美元。

  【72%选择A】

  B)50%得到200美元,50%什么都没有。

  【28%选择B】

  3)价值函数三:反射效应

  在确定的坏处(损失)和“赌一把”之间,做一个抉择,多数人会选择“赌一把”,这叫反射效应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:两害相权“赌一把”。

  如果你一定会损失100美元,你会选择哪个选项? 

  A)100%损失100美元。

  【36%】

  B)50%机会损失200美元,50%一分钱不损失。

  【64%】

  预期理论指出,人们在风险和收益面前的心理是不对称的。在涉及收益时,我们是风险厌恶者,但涉及损失时,我们确实风险爱好者。预期理论还揭示了一个奇怪现象,就是小概率事件(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)。比如天上掉馅饼,这就是小概率事件。面对小概率的盈利,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(买彩票,竟然还有卖房子、贪污公款买彩票的,这其中还有沉没成本谬误,前期投入导致后期贪污想翻本)。面对小概率的损失,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(买保险,虽然倒霉的概率很小)。

  4)价值函数四:参照依赖

  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。早上老板告诉你加薪20%。你什么感觉?中午吃饭,你得知所有同事都加薪了并都加了30%,你什么感觉。

  假设你面临如下两种选择:

  A.其他同事赚6万情况下,你收入是7万。

  B.其他收入9万情况下,你有8万进账。

  卡尼曼的调查结果出人意料:大部分选择了前者。

  2、5种主观概率

  1)主观概率一:沉没成本谬误

  沉没成本系指没有希望捞回的成本,沉没成本,又叫非攸关成本,追加投资再多,都无法改变大势。从理性角度思考,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决策。但芝加哥大学博士泰勒通过一系列研究,证明人的决策很难摆脱“沉没成本”影响。比如个人看电影,看一半不好看,又不愿意走。企业而言沉没成本谬误常引导决策者对错误的投资不断加码。他们认为,不这样做,前期投入成本岂不白白浪费。比如前面小概率事件讲的前提投入导致后面贪污、卖房买彩票或者赌博。对于沉没成本,解决办法就是,勇于承认失败。方能终止失败。

  2)主观概率二:持有者悖论:

  阿福买的中石油股票表现不好,已经从20元跌倒10元/股。阿福到底要不要抛掉?无法做出最后决定。鼠标放在“卖出”按钮上,但是始终没有勇气点下去。

  问:如果你是阿福,你最终会选择卖掉还是不抛售?

  实验的结果是绝大多数选择不抛。

  正当阿福举棋不定,一直猫不小心按到了键盘的确定键。导致中石油股票卖出损失50%。

  问:如果你是阿福,你是否立刻买回来继续持有,还是把这笔钱投资于其他股票?

  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选择不买。

  其实这2个问题是等价的。如果一直看好猫咪闯祸后就应该买回。如果不看好。猫咪闯祸前就该卖出。

  3)主观概率三:羊群效应

  一群原始人,就算选择错误,但只要抱团,也要比独自选择正确的方向更为有利。身处集体当中的优势能够战胜孤军奋战的劣势。所以,人们骨子里有一种非理性,需要“随大流”,有时候特立独行是没有价值的。千百年人类形成的无意识有多难对抗。懊悔规避和寻求自豪可以另一面解释投资者的羊群效应。正所谓天塌下来砸大家。以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买来它。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。大家都错了,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。

  4)主观概率四:资讯幻觉

  传统的观点是,资讯越多越好。其实,过多资讯对投资者来说并无帮助,有时反而更像一种噪声。过渡自信的根源来自“资讯幻觉”---资讯越多,把握越大。心理学家曾做个实验:让赌马客从88个他们认为有用的变量中选择。比如赛马以前成绩表、马的健康指数等。先给他们10个变量,让他们做出预测。接着再给他们10个变量,再让他们预测。随着咨询的增加,并未增强预测的准确性,奇怪的是,他们对预测的信心却极大的增强。

  5)主观概率五:均值回归

  当你表现好的时候,要维持就比较难,听起来好像令人失望,不过相反的情况也成立。均值回归,从理论上讲应具有必然性。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股票价格不能总是上涨或下跌,一种趋势不管其持续的时间有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。股票“高估”或者“低估”时,股价背离了他的“内在价值”,股价最终要回归。但是关键在于什么时候回归?到目前为止,均值回归原理仍不能预测的是回归的时间间隔,即回归的周期呈“随机漫步”。在自然界几乎不可能发生大的事物变得无限大,而小的事物变的无限小的情况。

  四、No Zuo No Die,为什么大部分人喜欢稳定,不喜欢冒险?

  人性丰富多维,比如说人类与生俱来就有着冒险、好奇、低估风险的倾向性。你说人生就这一回,应当为成功无惧风险,就是面对悬崖也要创过去,老子就这么干!这种洒脱的性格很好,我认可。但这事一点也不简单,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很多代价。虽说No Zuo No Die是人类的一种天性,但为什么大部分人喜欢稳定?不喜欢冒险?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,去考公务员,进国企上班。为了保持自己的财富,把钱存进银行。并且试图找一些让财富稳定升值的方法。

  有人告诉你的从稳定到牛逼是这样的,感觉其实都一样稳定,你只要努力就行了,上面地方好大,大家快来玩耍。

  其实稳定到牛逼是这样的:大家知道除了稳定和牛逼之外,社会上更多的是不稳定也不牛逼的人,因为牛逼那块资源好少。

  他们忽略了参加这个游戏人,可能本身就有资源,钱,牛逼的学历什么的。他们出去不会掉坑里,他们的选择题是:不赌100,赌了超过100;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不赌100,赌了可能是0。

  但这忽略了玩这个游戏的人本身就不在稳定里。他们从来没在那条路上走过,他们有可能登上正负任何高度。他们的选择是,赌了可能是正负任何数目,不赌是0.

  你还会说:牛逼才是稳定,一点都没错!这个牛逼是什么呢。有钱滚钱的资本,以及强大的实力。这个实力不是多聪明,多努力,那都不稳定。这个实力叫“不可替代”。有那么一些职业,应对他们的位置都是稀缺的,自然很稳定。而对于大多数人,在没有达到资本阶段时,没有稳定~~,压力很大,不好好干随时被干掉。

  稳定的人所获取的资本一定是满足了三个标准:生存无压力,资源稳定,舒适度高。去掉任何一条,走往不稳定路上的人都会飙升。假设稳定的工作,意味着一辈子找不到对象,我想大家会如何选择,不用多说了。想去走不稳定的路,也只是为了更好的资源,更高的舒适度。如果浑身不得劲,谁要往上走呢?大家都想更得劲,可这个概率很低。

  把大家当傻子哄?可是大家不傻,还很精明。

  他们会对自己提出几个问题:

  -我有多大能耐?概率有多高?

  -我能承受多大损失?

  -我是选择有40%的概率赚150块,还是60%的概率赚100块?

  -还是赚100块稳定。一般人的答案是赚100块。

  这个事好处很明显,而后面的坏处也很明显,因为在走到更高的点之前,会经历一个大坑,这是个往里面砸钱的坑,放弃的东西太多太多,不止是钱。再把这个问题换一个问法,很多人用这种理论给大家洗脑。请问40%的概率成为成功人士,或者100%的几率成为普通人。你选哪个?选前者的更多了。

  努力是好的!进步是好的!努力一定会好。没错,努力一定会好,就是不怎么好也没关系,因为努力本身就很有意义。只是,麻烦能不能别哄大家去送死。每个人都应该核算自己的成本,来看看该用怎样的策略。等到人们觉得,需要付出的赌博成本降低到基本的安全范围以内,你不用说,他们也会自己往上爬。

  逻辑性的行为已不复存在,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为例,人所知的是有局限的,虽说No Zuo No Die是人类的一种天性,但最终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一状态,即只要逻辑推断是合理,就会被认为是可行的。

  彩蛋:道可道,非常道。公众号:SFA-0002     

  老子观察到的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”,但老子的后半句却非常明确的指出,“人之道,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”。

  真实的社会,“人之道”,运行的是二八法则:20%的人,掌握80%的社会财富。

  真实的社会,“人之道”,运行的是“马太效应”:凡有的,还要加给他,叫他有余;凡没有的,连他所有的,也要夺取。

  自然问题多问问“天之道”,社会问题,尤其是金钱问题,人之道的意见更为靠谱。我们唯一应记住的是:道可道,非常道。真理只能证伪,不能证实。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,没有任何一个万能公式,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。

  -End-

评论列表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
微信